上海书展|AI取代人类?科幻作家江波:未来有多种可能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茜 方涛
【资料图】
当AI入侵生活,人类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?8月21日,科幻作家江波携新作《未来史记》来到上海书展现场,从古今人类的演变出发,将他有关AI发展趋势与人机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,吸引了不少读者在旁倾听,伴随讲座进行,展位上的《未来史记》很快便被售空,读者们也排起长队,翻着书等待随后的签售。
现场攒动的人头似乎说明,和江波一样,越来越多人开始困惑于人工智能介入的未来。
人工智能将会如何发展?以及,人类和人工智能能够共处吗?这些对未来的诘问与思考,都被江波放进了《未来史记》中,并出现在了讲座上,给在场的读者带去奇妙的思维火花。
现场到底讲了什么?有哪些不容错过的“知识点”?我们梳理了讲座内容,一起来看看吧。
未来化趋势难以阻挡
“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,人或者其他生物就形成了预测的能力,被称为智能的东西,这种智能达到一定的复杂程度之后,自然而然就会涌现出自我意识。”江波说,人工智能的缺陷,就是这种自我意识,“人工智能缺少从现实当中提取概念的能力,缺乏和现实的互动和连接。这些,对于生成真正的自我意识是非常关键的。”
在江波看来,人类的概念是抽象于个体对客观世界的理解,人工智能的输出则是基于大数据和文本分析,“看到一本书,我们会在脑海中涌现书的形象,从而知道书是什么东西;但在人工智能来说,它只知道书这个词,而且这个词和千千万万的词相关联,哪怕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书这种东西,它也通过文本库的内嵌逻辑把书的概念提炼出来。”
这么来看,一旦人工智能具备从现实提炼概念的能力,生成自我意识,它的发展就不可阻挡,按江波的话来说,几乎一夜之间,我们就能看到机器人产生灵魂。
这种情况下,它将如何影响人类世界?江波认为,有三个领域值得注意。
第一是基因技术。
基因技术的作用有目共睹,如攻克疾病、延长寿命、创造新物种等,这项技术在未来几十年中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。
第二个是虚拟世界。
“现在可能会有大量的人,他们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却不知如何利用,这时,游戏或者它营造的虚拟世界,会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消遣产品。前段时间,还有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虚拟世界,这种技术,能够使虚拟世界形成唯一性,也就是人在虚拟世界中做的一切不会被随便复制,这为虚拟现实赋予了新的可能。”江波说。
他指出,未来,虚拟世界会面临一个问题,当虚拟世界NPC和人工智能结合,会产生怎样的“化学反映”?虚拟世界中的NPC会产生自我意识吗,就像《失控玩家》中所呈现的那样?这也是一种发展的方向。
第三个类似于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。
它们已经具备人类理性思维的能力,却缺乏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互动,一旦人类科学家或者工程人员能够将这两个关节打通,我们就会面临类似于机器人是否应具备人权等伦理问题。
虽然有这些方面需要注意,但并不意味未来人类和人工智能间必然发生冲突。
为什么这么说?
“虚拟世界是一个新的领域,你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新世界,或者元宇宙,我们可以由新的人去占领新领域,当人工智能或者机器智能能很大程度帮助人类的时候,我们人类能做的,就是享受地球上的阳光和水。”江波表示,作为生物的人类,还有可能和自然融为一体,在地球上生活。
另外一个领域可能是太空,江波说,如果人工智能真正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理念、一套自我意识,它要干的事情与人类想干的事情绝对不一样,“人工智能不可能作为奴隶存在,当它拥有自我意识时,它不可能还还全心全意的为人类服务,而是会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。人工智能面对的世界几乎是无垠的世界,再加上它本身也拥有漫长的生命,足够它去寻找自己的世界。
毁灭还是共存?
如果有一天,人工智能真的产生自我意识,人类将面临怎样的处境?江波点明了四种可能性。
第一种是保守主义。
这种保守主要体现在科研领域,“之前看新闻,大概有上万人签署了一个声明,倡议大家不要触动强人工智能,不要再深入人工智能的研发,不让人工智能再前进。这是一种应对的办法。”江波说。
第二种是替代主义。
所谓替代主义,就是人类被人工智能取代,江波认为,这是非常有可能的,“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人类的后裔,或者把它当成人类的下一代。”
“它对人类的取代,并非采用了极端的杀戮方式,而是与人类合作,比如说,在机器的辅助下,人类逐渐放弃生育,离开人世,这种替代的方式我觉得也可以接受。”
第三种是分离主义。
这种情况下,人类和人工智能可能分道扬镳,“当人工智能发展成具有自我意识、能够独立思考的物种,它将不再愿意被人类驱使,为人类的目标突破,而是会去追求自己的世界。”江波说。
最后一种是融合主义,也就是说,人类还可能采用生物的方式繁殖,但是逐渐和人工智能融为一体,人类的大脑可能会和人工智能的大脑共生。
这种情况可以被称作赛博化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